我叫张伟,可能你在某个拥挤的货站、某个凌晨的办公室,或者某架轰鸣的波音747货机旁,都见过像我这样行色匆匆、眉头紧锁的人。我不是飞行员,不是机长,我是国际空运货代人。干了整整二十年,从毛头小子熬成了别人口中的“老张”,头发白了不少,腰也弯了些,胃药成了常备品。今天,我想跟你唠唠,这二十年,我是怎么在云端和地面的夹缝里,活过来的。没有大道理,只有沾着机油、汗水和眼泪的真实故事。
第一章:入行——从“跟单狗”到“救火队员”
2003年,非典刚过,我揣着国际贸易的大专文凭,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扎进了深圳这座沸腾的城市。机缘巧合,进了一家不大的国际货代公司,职位是“空运操作助理”,说白了,就是打杂跟单的。
我的师父老李,是个干空运干了十几年的“老油子”。他叼着烟,眯着眼看我,第一句话就是:“小子,空运这行,吃的就是‘急’饭。客户急,航司急,海关急,全世界都急,就你不能急。你一急,准出错,一出错,钱就飞了,搞不好饭碗也没了。”
开始的日子,枯燥得像嚼蜡。复印文件、录入数据、跑腿送单、盯着系统里那些像天书一样的航班代码和状态更新(CA、CZ、MU、SQ…)。最怕的就是师父喊:“小张!CAXXXX航班,PVG-SFO的,提单号XXXX,查查现在到哪了?客户在催!” 我手忙脚乱地在那个反应慢得像老牛拉破车的系统里翻找,额头冒汗,生怕点错了什么。那时候,电脑屏幕就是我最大的敌人。
第一次独立跟进的“大事”,是帮一家电子厂出几箱手机配件去德国。货值不高,但客户要求必须赶上法兰克福的电子展。订了国航的舱位,一切看似顺利。结果,货拉到浦东机场货站,安检X光一扫,说里面有个小东西像电池(其实只是金属连接器),卡住了!客户在电话那头急得跳脚:“展会布置就差这个!明天必须上飞机!” 我那时还是个雏儿,哪经历过这个?只会一遍遍地给安检解释,求爷爷告奶奶,声音都在抖。最后还是师父老李出面,不知道用了什么“江湖手段”,又塞了份更详细的说明书,总算在截载前最后一刻放行了。看着货物被拉进仓库,我两腿发软,后背全湿透了。那晚,我请师父吃了顿烧烤,他灌着啤酒说:“看见没?空运就是打仗,随时随地给你埋雷。你得学会排雷,还得跑得比雷炸快。”
这,就是我的入门课:空运没有小事,任何环节都可能变成吞噬时间和金钱的黑洞。 我开始了从“跟单狗”向“救火队员”的蜕变。
第二章:炼狱般的“旺季”——时间就是氧气,舱位就是命
真正让我体会到什么叫“扒层皮”的,是每年的旺季——从“双十一”前夕一直烧到圣诞节后。那根本不是工作,是玩命。
我的翅膀是铁做的,它飞不高,也飞不远,但它从未折断。它背负着生活,也背负着责任,在现实的天空下,沉重而坚定地,继续飞翔。
(全篇完)